新聞中心
作者:劉新華 來源: 本站原創 點擊數:1131
“從9月到10月,豬價可謂是一路向下!”10月14日,指著電腦上的全省生豬價格走勢坐標圖,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錢亮一臉擔憂。
記者看到,10月第一周、第二周豬肉及產品的坐標圖線條都呈下滑趨勢,而仔豬坐標那一欄是一瀉到底的架勢。豬價持續下跌給養殖戶帶來的是更直接的憂心忡忡。邛崍市固驛鎮黑石村的養豬戶冉會兵面對記者時唉聲嘆氣:9月底他賣了20多頭豬,一共虧了2000多元!
受傷的不僅是冉會兵。據中國生豬預警網的資料顯示,全國過去一個月生豬價格跌幅普遍超過15%。
從去年5月開始大幅上漲,屢創新高,到現在逐漸下跌,有業內人士認為,豬價掉頭向下的拐點已經到來。
受傷的為何是我?
中秋節后豬價暴跌,邛崍農戶冉會兵虧了6000元
就在一個多月前,冉會兵還信心滿滿地以25元/公斤高價買進仔豬30多頭。
豬肉價這一年多來步步走高。再者,翻過8月,中秋、國慶跟著來,照以往的經驗,豬肉價還會攀升。
沒料到,從9月中旬開始,豬價就呈下跌趨勢,中秋節后更是暴跌:先從仔豬開始,每公斤25元、到23.75元、再到21.00元……冉會兵開始心慌,這時,他有20多頭豬出欄了,這批豬買的時候27元/公斤,每頭35公斤左右,平均買成700多元一頭,現在賣成每頭1200元,“算上飼料、人工,每一只整整虧了100元!”
而讓他恐慌的是,豬價還在下跌。他粗算了一下,保持目前的價錢不變,他8月高價進的30多頭小豬,到11月底出欄,估計要虧6000多元。
冉會兵氣悶不已。不止他,不止四川,全國的養豬業都經歷了這次跌價狂潮。10月8日,農業部網站載文稱,“最近生豬價格已接近甚至低于養殖成本”。從5月以來一直處于緩慢下跌的生豬價格中秋過后開始大幅下跌。到9月底時,各地的豬價比月初都出現了大概在1.6-2.2元/公斤之間較大幅度的下跌。
省畜牧局生豬預警系統10月第二周監測的數據顯示,出欄肉豬每公斤跌破13元以下的達25個縣,占統計總數的三成以上,最低的已達11元,有3個縣已低于每斤6元。該周仔豬環比是近幾個月以來跌幅最大的,達6.36%,均價已破22元。有8個市州、27個縣市區的仔豬每公斤均價在20元以下。
錢亮介紹,養豬戶現在自繁自養每頭生豬平均盈利較5月初減少收入近百元,較2月初減少收入近200元。
豬價為什么會下跌?
全國養殖量猛增,供求關系發生變化
省畜牧局生產科教處處長富剛仔細研究了最近生豬價格的走勢,冷靜得出“豬價向下的拐點已經到來”的推斷。
富剛介紹,全國豬價從5月開始往下走,進入9月后,價格回落得較快。今年春節的肉價最貴是29元/公斤,最近已經跌到22元/公斤,四川的毛豬價跌了30%左右。
富剛分析,自去年下半年全國豬肉供應偏緊、價格大幅度上漲以來,生豬價格已經在高位運行了近一年。在這一年中,一方面,高利潤刺激了養豬企業和養豬戶紛紛擴大生產,一些其他行業的企業甚至也投身到養豬行業之中;另一方面,國家一系列鼓勵生豬生產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豬生產的積極性。在市場和國家政策的刺激下,生豬生產者在過去一年中紛紛增加生豬的養殖量和能繁母豬的數量,“繁殖母豬的存欄量將決定著下一階段生豬出欄量。四川的能繁母豬第三季度存欄量比去年同期增長8%,導致今年下半年上市的生豬數量較大幅度增加,供求關系慢慢發生變化,生豬價格應聲而跌。”
“與此同時,由于今年年初生豬的價格依然較高,養殖戶補欄的積極性高漲,這些年初補欄的豬苗將在下半年上市,因此,下半年生豬的供應將依然比較充裕;另一方面,曾經是導致生豬生產下滑重要原因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動物疫病,在傳播一段時間之后由于防疫水平的提高,在下半年到明年對生豬生產的影響將有所降低,生豬養殖的存活率將有所提高,因此,下半年到明年,生豬出欄也將保持一個比較大的數量。所以,豬價還要下跌一段時間。”
而一些養豬企業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按照歷史經驗,生豬價格漲漲跌跌的周期約為3年,目前已明顯進入下滑期。
養殖戶如今該怎么辦?
挺住,千萬別放棄!豬價春節可能上漲
冉會兵對未來豬市十分發愁:“要是再跌到前幾年每斤四五元左右的局面,我養了70多頭豬該怎么辦喲!”而更多養殖戶對市場都是處于觀望態度。
面對養豬戶們的疑慮,富剛建議:現在的生豬市場價格還在正常范疇內,沒有出現消費萎縮,豬肉的消費是穩定的。這表明,最近的豬價下跌非常“及時”,市場杠桿及時抑制了“失控”的勢頭。
“所以,一般散戶千萬不能放棄養豬。正常該補欄的還是要補。”富剛說,這個時候買仔豬比上半年價錢低得多,當然,最近肯定賺不了錢,但不等于半年后賺不了。春節來了,也許豬價會有上漲的機會。另外,今年糧食豐收,飼料原料價在走軟,成本相應會下降。散戶也可以利用家里豐富的青綠飼料、糧食下腳料、米糠來喂豬降低成本。
而規模養殖戶就只有硬挺了。“現在沒有必要大批量買豬仔,把圈修好、留好母豬就行了。加強管理和疫病防控,提高飼料利用率,盡量節約成本。”(記者張楊)
2008-10-17
(Top) 返回頁面頂端